新闻中心
News
分类>>公益环保实践是否会成为大学生活里的一抹亮色? 蓝碳精英营圆桌对谈回顾
公益环保实践是否会成为大学生活里的一抹亮色? 蓝碳精英营圆桌对谈回顾又是一年开学季,莘莘学子迈入大学校园,开启大学生活。不知道公益环保实践是否会成为ta们大学生活里的一抹亮色?而就在这个暑假,一场关于“公益环保实践对青年人成长的价值和影响”的圆桌对谈已悄然展开。
圆桌对谈由合一绿色基金会理事长吴昊亮主持,参与对谈的伙伴包括4位来自涓流行动的演讲伙伴(牛万一、黄恃忱、李怡、周仕林)、涓流青年导师王经东、领导力培训师刘立平,ta们分别从即将毕业同学的视角、刚毕业小学长的视角、以及资深HR的视角,讨论大学时期的公益实践对青年人的价值,以及如何做一些准备以面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贴近青年人们关切的分享和讨论,引发了营员许多启发和互动交流。
涓流行动为大学生环保活动提供小额资助支持和配套的专家指导,已支持了来自127所高校大学生团队申报的154个项目落地开展。
我们希望通过回顾文的方式,让更多人能够有所启发和收获,特别是对于还在校园里的同学和关心此话题的朋友。以下是本次圆桌对谈的文字整理。
刚才主持人提到,涓流行动的同学们在全国做了很多环保的工作,但其实这些工作不是涓流行动的第一目标。涓流行动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年轻人的成长。
今天特别高兴能够在这里有机会与大家一起聊聊,说实话,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在这样的场地和大家一起做培训和交流。我觉得人生怎么样最成功,就是你对世界的视野有多开阔。
所以我想问问四位同学,和你们同龄人相比,环保公益实践带给你们什么不同的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我觉得老师说得特别到位。其实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的朋友和同学大多在学校的小天地里,不管是学习还是享受休闲时光,或者是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而我们,不仅仅是在学校的范围内,还走了出来。
学校总是给我们一种压力,主要是来自绩点和学业的压力。走出学校后,我们更多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或者是环境带给我们视角上的变化,而不是只关注自己。我认为这是一个看世界的过程,这是现在很多青年人比较欠缺的。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地去探索。
对我来说,最大的变化和影响是让我更有主见,不再人云亦云。因为看得多了,选择多了,就不会像那些只知道考试的同学,只会在考试中打转。我主要是在环保社团成长起来的,在不断做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这是一个开拓视野的过程,是蛮有意思、蛮刺激的。
而且策划活动时,是自主学习的,而不是像专业课那样被动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让我感到很快乐。虽然在专业课上可能有些不足,但我觉得没关系,专业课给不了我太多东西,反而社团活动给了我更多选择。
我认为首先,我们比同龄人更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因为我们更加专注于环保事业,从而形成了一种很强的环保意识。
第二点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通过这些项目,我们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为我们在项目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所以这也有助于锻炼我们的创新思维。
其实因为我是做观鸟的,很多时候会和自然接触得更多。我觉得环境保护这项活动带给我最大的好处和变化是,我可以去到更多地方。我去过草原,去过沙漠,去过海洋,今天又来到了湿地、沼泽,我去过很多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见到了很多不同的风景。
我觉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生活在城市中,每天面对的是钢筋水泥的世界。而我的生活,开辟了第二个世界,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想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刚才几位同学讲了自己的经历,我想问一下经东——经东已经工作了,是我们的青年导师——你觉得环保公益的实践经历对你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有何收获和影响?包括对就业有没有帮助?
上大学之前,我对环保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自己也会做些小实践,但感觉身边并没有太多喜欢环保的人;上了大学后,我加入了环保社团,开始做了很多实际的事情。通过社团,我发现原来中国的环保事业非常庞大,进入这个圈子之后,我的视野确实开阔了很多。
在环保社团,我结交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好朋友。这些朋友对我来说很重要。去年我去了很多南方省份,每到一个城市都有朋友在那里接待,很多都是环保社团的朋友。
在能力方面,社团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比如领导力培训。通过参与这些培训,我学会了更多的思考方式,这些经历对我的职业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我后来选择了考公务员,但环保社团的经历仍然影响着我的工作。我继续为环保事业做贡献,比如参加今天的活动。
无论是在项目中学习还是在大学期间参与的实践活动三亿体育登录入口,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帮助。我们参加任何的实践、经验、体验其实都是在积累经验。
首先是知识的积累,比如我自己有人力资源的背景,这是我的专业知识。除了专业能力还有通用能力。通用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专业领域,而是可以广泛应用的,这些通用能力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的。
立平老师,您作为资深的HR,对当前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就业难问题,您还有什么建议,大家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做些什么发展?
尽管当前的就业环境不太好,这是大的经济环境和周期所致,个体很难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做的是观察环境并适应环境。我昨天看到一个有趣的段子,在高铁上采访乘客,问大家火车票好买吗?类似的,如果问考大学难吗?可能大家的反应是,“我周围都是大学生。”
所以,要学会构建自己的环境。当你关注就业环境不好时,你就会觉得找工作很难。但如果你换个角度,去观察身边那些找到工作的人,学习他们是如何成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那哪些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在储备人际关系时,我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人际关系的储备对于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这些关系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机会。
作为刚毕业的学长,我觉得心态很重要。大三时我特别焦虑,觉得自己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我后来意识到,不要过于担心未来,要专注于提高自己,比如做好简历和提升个人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顺其自然,就会有回报。
第二个点是搞清楚自身的定位。一开始我也和大家一样,不知道要干什么。我们班几乎所有人都在准备考研,大家都认为这是唯一的选择。然而,随着考研的准备深入,我越看越觉得自己考不上,越来越觉得不可能。放弃考研之前,我觉得考不上就像天塌了一样。但当我真正放弃考研后,突然感觉很轻松。我发现,考研的压力其实是社会、家庭或者学校强加的,仿佛不考研就一无是处。
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有些人适合考研,有些人适合考公务员,还有人适合去企业或从事自然教育。关键是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走出自己的路。不要被外界的看法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分享,内容非常实际,也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我现在正处于大三升大四的阶段,对未来感到非常迷茫。尤其是在学业上,我的成绩很尴尬,属于考研的边缘人。上个学期,我周围的保研同学都在准备简历、申请材料,而我作为一个边缘人,英语成绩也不算特别好,所以感到特别特别焦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但是,正因为合一绿的一些机会,我参与了一些项目,这些项目让我在迷茫的时间里有了些充实感。虽然我没有像他们那样去做简历,专注于考研等事情,我专注于其他的事情,但我感觉这样很快乐。做一些事情,总比什么都不做、光干着急要好得多。
现在夏天就结束了,虽然我什么都没拿到,也似乎没有明确的未来方向,但我仍然觉得挺开心,能够参与活动,和大家一起交流。这种感觉其实就是一种幸福感。我觉得,比起去保研或参加夏令营,这种经历让我更开心。
听老师的讲解,我感觉首先要提升自己,形成个人优势,其次要明确目标,量力而行,坚持才能胜利。最后,要多沟通和交流,整合身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
几位老师其实有从大的背景下来介绍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我本人学法律,之前也学环境,我发现中国过去一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过去,环境保护需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环保处于一个相对靠后的位置。但现在,经济发展要求环境保护相适应,环境保护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国家对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重视。因此,我相信即使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环保事业仍然会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其中,同时也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个人也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与环保事业保持联系。
我觉得大学阶段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社会上,稍微犯个错,可能会失去金钱和工作;但在大学里,犯错反而是一种历练。刚刚老师们讲到的资源,其实我是知道这方面的红利的。关于资源,在大学阶段,我一直在进行“向上社交”和“对外社交”。
刚才听到大家分享的过程中,有很多关键词,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经东刚才提到的“适合自己”。这点非常重要,每个人的天赋和优势是不一样的,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从中出发。无论是一个团队、一个机构,还是个人,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核心竞争力”这五个字。在你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上,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这个时候付出的多收获得也越多。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年轻人的环保公益行动,正似那涓涓细流,细微但坚韧,终会汇成大江大海。
出于为环保公益行业提供持续动能、助力不同阶段人才成长的考量,在华泰证券、南方基金的支持下,华泰公益基金会与合一绿色基金会携手发起“涓流行动——一个长江大学生环保活动资助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小额资助支持和配套的专家指导,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开展环保行动,贡献于环境保护,又有效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一个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公益项目由华泰证券于2018年设立,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区域,致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乡村生态振兴,通过支持环保公益领域青年人才发展,开展公民科学行动为环保事业注入长期动力,并以ESG为纽带,促进生态保护界与资本市场对话合作,引导资本向善。
2022年华泰证券与华泰公益基金会合作设立“一个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该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非政府组织论坛“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以及中国证券业协会《2020年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年报》实践案例。